創業故事│絹窩
- wuchiplan
- 2015年7月28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在高雄,有一間特別的獨立書店,說它特別是因為它只賣刊物。然而創辦人徐子凡(小肆)其實不是第一次開書店,關於書店,他充滿想法。
很早便開設獨立書店的他,將之取名「果菱派客來」,分享小眾音樂,只是,店名乍聽之下讓人難以將兩者連結,但在聽過小肆解釋後才知道其意義,原來「Green Park Life」的音譯名,意思為「綠色公園旁的(書店)生活」,店名和人一樣直白不造作。
在這之後,徐子凡投身絹印的懷抱,手工製作對他來說充滿了吸引力,以下讓我們分享吾說文化的文章讓大家了解更多絹窩的故事。
//
為什麼接觸絹印?
「上一輩的老師,很愛將絹印或刻版畫納入美術課程的教材。」於是,很多人聽過絹印,但極少人真的對它感到熟悉,因為對大多數人而言,那不過是求學時期一堂美術課的記憶。但對小肆(徐子凡)而言,絹印已經成了志業。
談起什麼機緣下接觸絹印?小肆笑著說其實一開始只是為了將所編的刊物印製出來,但印刷成本負擔不起,於是一股熱的想要自己印就玩起了絹印,沒想到一玩便成痴,直到了現在。你一定很想知道後來小肆是不是都用絹印來印刊物?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其實絹印適合印製圖像而非文字,像Wutalk!台南在地誌這樣的地方性刊物,若真要絹印,恐怕小編們會一一逃離啊~~~~~~~~

想去里昂,「微型出版展」
在這次的交流中,小肆給大家看了很多國外絹印與刊物相關活動的照片,他們對絹印的愛好為之瘋狂,甚至有封街舉辦活動的盛況,法國里昂的「微型出版展」更是以一整棟樓為展場的形式展出各種作品,在大樓裡的每個小房間,都會有一攤攤的攤位,擺出自己最驕傲的作品展示理念,其中就有很多是絹印創作,看著這些照片,小肆不斷驚呼:「這我好想去」。我們好奇台灣為什麼玩絹印的人那麼少,又或者為什麼絹印市場這麼小?也許那正是因為台灣的印刷技術甚為發達,成本也相對便宜,因此像絹印這種耗時費工的技術,也多只用在成衣印製工法上,一般人很少會用盡心力去玩,更別提是用絹印獨立出版刊物。
我不責怪你不買,但是你不做,我會有點責怪
絹印,是一種嘔心瀝血的創作留存。絹印沒有漸層色,但你可以靠手動製作出有漸層效果的圖像。絹印一次一個顏色,一個複雜的圖樣你要拆成幾個顏色、怎麼套色,這些在一開始都要想好。對小肆而言,這就是絹印迷人的地方。

在台灣,我們能夠看見愈來愈多的地方誌崛起,愈來愈多人願意為了在地的人物、故事盡一份心力,然而以絹印為主的圖像刊物,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畢竟就現況而言,它真的是小眾中的小眾!我們原以為,是因為沒有這個市場,所以沒有人去做,但我們忘了,這是一種創作,不是商業。
於是,硬著頭皮還是要做!
就像專輯一樣,即便愈來愈少人買實體專輯,音樂人還是得發,好的創作必須用一種實體的方式留下,「我曾經有一天在車上聽著一張唱片,那音樂的感動一直留在我的心裡,我記得。但是如果沒有這張唱片,我不會知道要去google或youtube這首歌,何況我連樂團名稱都不曉得」小肆這般說著。而其實,同樣的道理應用在文本,台南府城舊冊店的創辦者之一潘姊曾經說過「書會說故事,文字可以將紀錄留下,即便是口述歷史,也都還是要用文字描寫,因為如果不這樣,要怎麼留存?」於是,在這個講究數位的年代,還是有很多人提倡一種實體的保存,因為這是一種紀錄的過程,去留下這個年代的人們創作出來的成果,那不只是藝術與故事,那是一種曾經存在過的證明,是一種保存。
絹印也是。
//
「duai」族小檔案:
徐子凡稱自己為「duai」族族人,「duai」是一個狀聲詞,靈感來自於卡通球落地時再彈起的聲響,有種出意外、出包的幽默感,其實也象徵一種失敗的狀態。再一次採訪中,他對於取名「duai」族的原因如此回答:「其實我們真的是一直不停的從失敗跟出意外中去學習這樣,所以那個duai是有點出包的意思,然後所以我們就一直稱我們是duai族這樣。」
ความคิดเห็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