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創業故事│CULKER TAIWAN 行腳台灣

  • wuchiplan
  • 2015年8月5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這次很榮幸有機會可以訪問到最近剛開始在 Flying V上面募資的團隊 CULKER TAIWAN,他們是一群很有想法的年輕人,來自不同學校、不同地區。接下來就聽聽他們談論自己的理想與目標吧。

Q1.可以簡單介紹一下 CULKER 在做什麼嗎?

Kelly:簡單來說的話,我們做的是一個以人為主軸的旅行網站,我們希望在地人能夠在我們的網站上提供當地的行程,讓旅客在到當地旅遊的時候,能夠有一位朋友和他一起玩!

Q2.當初怎麼會想要做這個題目呢?

Hafay:最初會想到這個 idea 是因為發現香港旅客來台灣越來越多自由行,所以覺得這個有市場,而且其實台灣對於香港旅客而言,大概都相當熟悉,許多人一年來台灣數次,但是台灣卻沒有任何深度旅遊的方案,再加上對部分旅客而言會有粵語和國語口說方面的困難。所以我們想要提供一個「文化友善」的旅遊選項給外地來的遊客,又能夠達到深度旅遊。

王策緯:在香港念書時,台灣朋友來拜訪我會問「香港除了買東西吃東西之外,還可以幹嘛?」對遊客而言,對香港只有這樣的印象不讓人意外,畢竟香港的城市形象向來就是以購物和啖盡美食為城市行銷策略。只不過當我把這個問題丟給香港朋友時,其實大多數人一開始是答不出來的,連香港人都覺得生活擁擠、乏味,這座城市沒什麼地方可以去。然而,在進一步追問後,朋友回憶自己成長過程會去的地方,或那些地方不再去了、改變了,其實慢慢的都可以拼湊出屬於每個人不同的城市故事。於是,我發現帶著台灣朋友跟著香港人這樣去認識香港,就完全不是買東西吃東西的香港。所以後來我們發展出這套讓大家都可以容易的找到在地朋友的旅行方式,就是轉化自這個概念,希望讓大家,無論是台灣人或外國人,都能經由在地朋友認識不同的、道地的台灣。

Q3.具體方式會怎樣實踐這個理想?

Kelly:初期我們會先接洽一些在地團體,在平台上推出幾套經過我們核可的在地行程。但是之後我們希望能推出一個線上平台,希望每位在地人都可以推出自己的行程!你不必要是當地的歷史專家,即便是一位住在台大附近的大學生,也可以推出類似於「溫羅汀下午茶行程」或是「台北地下音樂地圖」等行程!也希望有了這樣的平台,每個外地遊客,無論是台灣其他縣市或者外國旅客,都可以在平台上找到中意的朋友陪你玩在地。

Hafay:要如何達到目標的確很困難,但我們首先會先確保每一趟旅程的安全性,安全性絕對是出門最重要的一件事,這個安全性包含了旅客端與在地端,我們會透過審核制度來保護彼此的安全,以及旅途中的保險也是絕對少不了的。另外,在地端的部分,我們將透過 Case by Case 的方式,協助每個在地人完整的建構出他的行程,同時 CULKER 也著手規劃行銷廣告內容,確實的讓在地人可以輕鬆參與我們,降低網路使用的門檻。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我們透過第三方支付的系統,確實將大部分的費用回歸給地方,而達到我們利益回歸地方的目標。

Q4.你們未來期許的目標是甚麼?

Hafay:當我未來要去一個地方玩的時候,可以知道哪邊可以找到人陪我去玩!

簡喵:台灣 365 個鄉鎮都有朋友可以去找,都有私房景點可以去玩!

Kelly:旅行的時候不再是以消費者的角度去一個地方,而是可以一窺真正在地人的生活樣貌!

王策緯:想去哪裡玩都可以不用再只從旅遊書或網路看資料,可以直接找當地朋友一起玩!

Q5.CULKER 和其他的行程提供網站或旅行社有甚麼不同?

Hafay:我覺得我們強調的是人!而非行程!同樣一趟行程,不同的人講就有不一樣的故事,更何況你跟著是一位朋友,他從小到大的生命故事,所有生活的經驗與感觸都能分享給你,看似不起眼的大樹、小店、公園、建築,可能都有他令人感動的故事,我們今天並不是賣一套行程,我們今天是介紹一位朋友給你!

Kelly:其他很多旅遊行程網站提供的行程,雖然已經有別於傳統旅行社的拍照打卡景點,但是卻仍然受限於單個包裝好的行程,無法真正接觸在地人。

Q6.你們怎麼確保「觀光紅利合理分配」?

Hafay:會看到這一點的原因是看到過去的「一條龍觀光」,讓在地人無法真正得到觀光利益的分享,所以我們希望創造一個在地人也可以得到實質利益的商業模式。也就是說大部分的收入會回歸在地團體,而不是都被旅行社或安排好的商場拿走。

Kelly:傳統的觀光模式可能是一下遊覽車就帶遊客去一家已經事先安排好的商場購買紀念品或當地特產,然而旅客被強迫要在這家商場消費而不是自行探索當地有甚麼可以買的東西,當地商家也被迫要和旅行社合作才能獲得收益。我們希望打破這樣的模式。

Q7.在你們網站上有看到「文化轉譯」,可以稍微解釋一下嗎?這和翻譯有甚麼不同?

王策緯:一般人會認為,翻譯就是每個字句都有對應的語彙可以翻成另一個語言。但事實上,任何語言的轉換,甚至是同一個語系下(如中文及各種方言)的轉換,都不只是語言而代表著文化的差異。例如我們可能理解另一個語言裡一個笑話或寓言故事的邏輯,但是我們卻可能不是真的知道那個笑話的笑點或故事的寓意,那是因為笑話或寓言是在他們所屬的文化脈絡下才產生的。所以今天我們希望做的「文化轉譯」,是希望提供來自不同文化脈絡的旅客,在旅行過程中可以通過一個理解雙方文化的人,在轉譯時不單單是用對應的語彙轉換,而是能回應到對方的文化裡,讓對方能夠更真切地理解我們文化的意涵。

-

本站是為讓更多朋友知道更多創業的案例與故事,為避免侵犯著作權與公開傳輸權,本網站僅轉載部分內容,欲看全文者請連結至文章出處。

 
 
 

Comments


Recent Posts
Archive
bottom of page